50岁的曹先生(化名)长期从事重体力活,出现腰痛症状已多年,一直以为自己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,曾辗转求医而未见明显疗效,直到他又因腰痛问题到市中医院骨科就诊,才被确诊为腰椎峡部裂引起椎体不稳。由于曹先生症状较为严重,医生为他施行了椎体融合手术(TLIF),终于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腰痛问题。
“腰椎峡部裂常出现在喜欢剧烈运动的人群、青少年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,是一种慢性的长期劳损的过程。如果在运动或干重体力活后出现腰酸、腰部隐痛,即使休息缓解了,但劳累或运动后依然会反复发作,一定要引起注意,及时就医。”市中医院骨科主任中医师陈成然说。
据了解,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,又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。其类型包括峡部疲劳骨折、峡部狭长薄弱等,主要表现为下腰痛,严重时疼痛不光局限在腰部,还会顺着臀部往下放射,蔓延到大腿的外侧和后侧。
陈成然介绍,腰椎是由椎体和椎弓构成,椎弓的上下关节突与横突之间的部位称为椎弓峡部。这个区域类似于桥梁的桥墩,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。腰椎峡部裂会引起椎体不稳、滑移,从而引发慢性腰痛等症状,如果不及时治疗,后期症状会越来越严重。而引起腰椎峡部裂的原因,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因素包括长期单一、重复性动作引起的腰部劳损,跌倒或剧烈运动导致的急性创伤(包括腰椎峡部骨折),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腰椎峡部结构薄弱或不完整,因年龄增长导致的退行性改变,以及遗传因素等。
“引发腰痛的疾病有很多,但随着科技的进步,拍片、三维CT和核磁共振这三种检查手段,都能确定是否由腰椎峡部裂引起。”陈成然告诉记者,腰椎X线斜位片是初步筛查腰椎峡部裂的首选方法,在正常情况下,斜位片上可以看到一个类似“小狗”的形状,被称为“狗形征”,如果椎弓峡部断裂,会在“狗脖子”处出现一条透亮的裂隙;三维CT扫描能提供更清晰的骨骼细节,是确诊腰椎峡部裂的最佳方法;核磁共振(MRI)检查则可以检测到早期的骨髓水肿,对于早期诊断非常有价值。
对于腰椎峡部裂的治疗,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。
陈成然介绍,临床上,对处于早期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措施,包括让患者佩戴腰围,减少腰部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;服用消炎镇痛的药物,缓解炎症和疼痛;加强康复锻炼,尤其是加强腰背肌等核心力量的训练;开展理疗和热疗,加速机体组织的修复等。如果患者处于神经受压症状严重甚至出现腰椎体滑脱,或者在开展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后症状依然加重,那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,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手术UBE(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)和开放手术TLIF(椎体融合手术)等。
“腰椎峡部裂患者,无论有没有动过手术,无论手术是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,后期都需要长期护理,佩戴腰围,并尽量避免干重体力活,注意保护腰椎。”陈成然提醒,与此同时,喜欢剧烈运动的人群、青少年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,更要注意日常预防,尽量避免动作不当引发腰椎峡部裂。
具体来说,要注意以下事项:
○运动要适量,动作要正确。要适度、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,避免带来疲劳性损伤;运动时动作要规范,尤其要避免过度弯腰和重复性的动作,以免对腰椎造成过大压力。
○日常生活和干重体力活时,要保持正确的姿势。日常生活中,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,最好保持正确的姿势,而且站久了坐一下,坐久了站一下,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;搬抬重物时,要注意屈膝下蹲,利用腿部力量起身,避免弯腰搬抬重物。
○加强腰背肌肉锻炼。平时要加强核心力量训练,比如平板支撑、燕子飞、五点式支撑、三点式支撑等动作训练,增强腰背部肌肉和脊柱的稳定性;多做拉伸运动,提高肌肉的柔韧性,减少受伤风险。
○定期开展健康检查。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腰椎检查,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腰部不适、疼痛等症状一定要休息,若症状没有减轻,则要及时就医,切莫延误病情。
■本报记者 张美琴
■本报通讯员 郑丹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