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5日上午,汽笛长鸣,“玉见强军号”渡轮缓缓驶离干江栈台码头。
这艘往返于栈台与鸡山岛的“浙玉渡168”,如今披上了一身“戎装”——船身两侧“爱国拥军固长城、军民同心谋复兴”的鲜红大字与舱内“国无军不威”的座套标语交相辉映,配合舷窗旁的征兵政策展板,共同构建起沉浸式国防教育空间。
“以前坐船都是低头刷手机,现在一抬头就是热血标语,看得我都想报名参军了!”“00后”游客小王的感慨,道出了这艘“戎装渡轮”的特殊使命。
当渡轮靠岸,鸡山岛的红色画卷徐徐展开。这座风光旖旎的海岛,不仅有着碧海蓝天的渔家风情,更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底蕴。在这里,红色的基因随着潮汐涌动,国防的种子正在以创新的方式播撒进人们的心田。
三代从军
海岛人家的“军魂接力”
踏上鸡山岛,码头边“海佳渔家乐”的门楣上,悬挂着一块“光荣之家”的牌匾。这块饱经海风侵蚀却依然锃亮的金属牌,记录着老板施建平一家三代人的军旅传承。
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施建平的父亲施旋堃投身革命队伍。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,他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。在一次惨烈的遭遇战中,他的大腿被子弹打中,硬是从尸山血海中爬了出来。为躲避敌军搜捕,他在刺骨的河水里整整潜伏了三天三夜,从此落下了伴随终生的风湿顽疾。这些刻骨铭心的战争印记,成为他给儿子施建平最生动的“教科书”。而施建平的母亲同样与军队有着不解之缘——她的前夫郑振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。这段历史,让这个家庭对军人的使命与牺牲有着更深的理解。
时光流转到1978年,18岁的施建平穿上军装,成为山东蓬莱某部的一名工程兵。在渤海湾凛冽刺骨的寒风中,他和战友们用冻裂的双手筑起国防工事。“在零下20℃的环境下施工,耳朵都被冻得快掉下来了。”施建平摩挲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回忆道,“父亲那代人用鲜血换来和平,我们这代人要用汗水守护和平。”
2004年,历史的接力棒再次传递。施建平的儿子施贤吉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,成为北京海军部队的一员,继续延续家族的军旅传统。如今,施贤吉已退役成家,有了两个女儿,但他依然希望女儿们未来有机会穿上军装。“保家卫国不分男女,只要国家需要,我们家的每一代人都义不容辞。”
当夕阳为渔港镀上金边,施建平常站在门前,望着码头上嬉戏的孩童,恍惚间仿佛看见了三代人的身影在这片热土上重叠——那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忠诚,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,更是鸡山乡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。
红色文旅
渔乡深处的“精神灯塔”
鸡山乡的红色基因,不仅镌刻在家庭故事里,更融入海岛发展的脉络中。
漫步在蜿蜒的小路上,鸡山乡的国防文化长廊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兵,向过往行人讲述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。这里详细记载了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鸡山岛、披山岛的战役历程,以及鹿洋战斗中军民同心抗敌的壮烈事迹。游客们常常在此驻足良久,被革命先烈“抛头颅洒热血”的豪情所震撼。“以前只知道鸡山是渔乡,没想到还有这么厚重的红色历史。”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先生感慨道。
这份红色记忆,正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承发扬。今年暑期,鸡山乡举办的海岛夏令营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活动。在教官带领下,孩子们沿着国防文化长廊参观学习,了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。
“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,少年是国家安全之‘基’,大家都是新时代小小‘国防守护者’。”夏令营活动中,鸡山乡武装部部长肖若银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。通过军事知识讲解、国防视频展示和互动问答,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国防的重要性。从历史战役到现代国防建设,从国际形势到国家安全,课程内容丰富而深刻。此外,孩子们还体验了简单的队列训练,挺拔的身姿展现出蓬勃朝气。
“红色是鸡山最鲜明的文化底色。”肖若银介绍,未来将整合岛上红色资源,打造特色文旅线路。
这座见证革命岁月的小岛,正以崭新方式传承红色基因,让“精神灯塔”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。
筑牢根基
新时代武装工作“向海而行”
鸡山乡渔港二期管理大楼的三楼,将严格按照基层武装部“三室一库”建设标准,计划打造成为集武装部办公室、资料室、民兵活动室及战备器材库于一体的规范化建设基层武装部。
“未来,这个阵地不仅要成为展示鸡山解放历史、现代国防成就的重要窗口,更要被打造成连接军民情感的桥梁。我们要让每一寸展板都讲好国防故事,让每一个功能区都发挥最大效用。”肖若银表示。
蓝图上的规划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。“您知道大学生入伍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吗?”在“玉见强军号”渡轮上,鸡山乡武装部工作人员正利用航程时间向乘客发放征兵宣传册。而船舱内的展板上详细解读着入伍政策,吸引不少年轻乘客驻足观看。
这种创新的“海上移动宣传点”,让征兵宣传覆盖了更多海岛群众。“我们抓住渡轮这个重要交通载体,让征兵宣传随着海浪走进千家万户。”肖若银说。
与此同时,肖若银还走村入户开展精准征兵动员。在大学毕业生小李家中,他结合小李的专业和职业规划,耐心分析参军的发展优势。针对青年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入伍政策、服役待遇、发展前景等热点问题,他详尽答疑,重点阐释新颁《退役军人安置条例》等优抚政策,让“退役安置有保障,未来发展路径宽”深入人心。这种“面对面”的宣传方式,让征兵政策更加深入人心。
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,目前鸡山乡已有4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征。对此,肖若银倍感欣慰:“这些年轻人积极响应祖国号召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我们要继续努力,让更多优秀青年投身军营。”
潮起潮落,诉说着海岛不变的忠诚;薪火相传,赓续着军民同心的红色血脉。“玉见强军号”这艘载着红色记忆与时代使命的渡轮,正如一座流动的桥梁,连接着鸡山岛的过去与未来——从三代军魂的薪火相传,到红色文旅的创新传承,再到新时代武装工作的深耕细作,国防教育的种子已随着潮汐在这片海域生根发芽。
部分图片由鸡山乡提供
■本报记者 陈微斐 文/摄
■本报通讯员 林咸希